印太经济框架正式启动,孙立坚:政治宣示大于实际效益
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本周正式启动,首批成员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13个国家。这个新的经济框架,究竟是合作共赢的平台,还是零和对抗的戏码?又是否会动摇CPTPP等现有多边协议的地位?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受凤凰卫视《亚洲财经透视》节目邀请对相关问题进行解读。以下内容由发展研究院根据采访内容及孙教授增补内容编辑而成,供读者参考。您也可点击阅读原文观看采访视频。
Q1
“印太经济框架”正式启动,不过这个框架避开传统贸易协定的市场准入条款,也就是说,美国不向12国开放市场,各自的关税也不降低,那您认为这个框架对于全球经济的意义在哪里?
孙立坚:美国在很多关键的、大家(成员国)所期待的地方,尤其是市场开放,没有明确的表态,甚至可能未来预期不会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以给亚洲带来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的承诺。那么这背后的关键还是在于美国今天构建的IPEF的框架,更多从美国的国家安全、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目的是要借助亚洲这样一个最有经济活力和最具经济规模的区域来发展自己主导的国际经济格局,今天构建这样一个框架更大程度上是向大家阐释了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和重回亚洲的战略意图。
所以印太经济框架的宣示效应远远大于其强调的“四大支柱”的实际效应,即以数字经济推动更广泛“贸易”的推广,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来支撑“清洁能源”问题,以及他最想要思考的冷战格局的思维,即“供应链”的重构,当然他也谈到了今天亚洲可能很难在美国这种所谓的公平竞争、“反腐败”的标准当中,放弃亚洲国家走到今天的政府参与市场的产业政策的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在这个框架里没有考虑到亚洲国家的产业结构,和亚洲国家的需要多边的框架来重回过去全球化那个繁荣的时代。
Q2
美国在奥巴马执政时期曾推进含降低关税等措施的TPP,到特朗普执政时期宣布退出。您判断美国后续对新的CPTPP态度如何?
孙立坚:尽管日本主导的CPTPP今天非常欢迎美国能够加盟,但拜登在加盟CPTPP的态度上面今天对外却表示出一种战略意义上所需要的“含糊性”,实际上我们已经注意到当初力推TPP的主导者,包括希拉里和拜登自己都已经意识到了国内政治的压力,也就是说今天的CPTPP更强调的是亚洲的多边利益的框架,它的包容性和准入门槛较低的特征,相对当年奥巴马当时有利于美国利益的高门槛TPP而言,CPTPP是为亚洲或者更利好日本经济发展战略而量身定做的,即是为亚洲经济甚至是日本经济匹配的全球化战略。
但是,今天美国已经发现,如果按照现在的CPTPP框架,那么,美国核心竞争力(如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上的技术和匹配的标准以及借此比较优势渗透国际市场的能力)无法充分发挥,美国利益实现不了占优的格局,相反,TPP包容其他国家利益的那部分(否则其他国家不会加盟)反而成为主导力量,比较优势在美国市场显现,于是,美国产业空心化会进一步加剧,这更加会加剧美国结构失衡的问题(如赢者通吃带来的就业场景缩小、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由此当政的拜登政府乃至民主党将会失去其国内选票的基盘,也就是它的劳动组织、环境组织等具有全民底层的组织架构都会收到利益冲击而起来反对。事实上,拜登今天非常担心加盟CPTPP虽然满足了一部分美国地缘政治主导权控制的需求,但为此付出的经济代价在今天美国的失衡结构下无法承受,因为未来加大的贸易逆差,直接影响财政赤字的控制能力,也就是说,美国的产业化功能因为国内没有很好的基建设施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而进一步空心化,由让美国政府进一步失去已经脆弱的税基,所以CPTPP在这点上根本没有将美国的利益考虑进去的,因此我认为美国是不可能加盟今天这种无法反映美国利益第一的CPTPP框架的。当然特朗普采取的双边贸易的框架不是以地缘政治为主导的政治经济框架,而是基于贸易战的压力形成的利好美国经济利益的美墨加自由贸易协定来胁迫欧洲和日本,确实受到了来自这两大经济体的抗拒,如果拜登重回美国利益的双边框架,这就可能让最关心的美国在地域政治的领导力也因为失去盟友的支持而变得脆弱,所以拜登政府今天面对现有框架对美国而言都存在政治经济利益平衡两难的处境,当然就在探索一个全新的政治经济框架。因此对其他成员国出于自身利益的关切就会表现出这种战略的“含糊性”,先让成员国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和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的状态中,向美国这个大的政治经济体寻求依靠。那么,今天我们感觉到这个IPEF的构想更清晰的是它的地缘政治意图的框架,而框架设计的经济发展的内容仅仅是吸收成员国加盟的载体而已,其实际操作的可行性至少目前还看不出。
Q3
您认为在全球疫后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像CPTPP、RCEP这样强调多边主义的经济合作框架仍然会是主流吗?
孙立坚:实际上,对于IPEF框架,尽管亚洲包括日本在内的国家都有意愿加盟美国这个框架,但是大家今天期待的这样一个框架的意图跟美国的意图完全不一样,因为RCEP的框架当中缺少一个强大的消费市场,如果美国能够像全球化时代一样包容贸易对外的逆差,包容这个逆差可能带来的需要美国承担的税收收入下降的风险,就能够使得亚洲成员国利用这个框架,再次形成一个非常好的以制造业为主导的比较优势,并与美国强大的消费市场匹配起来,重新形成一个高效率的全球化的经济循环。但是美国国内赢者通吃的产业结构和由此引发的上次大选中在华府出现的从未有过的暴力行为,阐明了美国不能够再包容这种基于比较优势合作共赢的全球化继续发展下去,这样就会和亚洲的利益形成鲜明的冲突,因为亚洲各国非常希望有一个全球化的多边框架。
所以,有中国参与的RCEP多变框架就更贴近亚洲的共同利益,而它的比较劣势就是缺乏一个强大消费市场,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就承担起了今天提供亚洲市场的艰巨责任,事实上,我们正在倡导和努力构建统一大市场,今天我们先把自己国内的市场做好,然后合作共赢,弥补依赖美国这个单一市场所造成的无法合作、多边主义框架无法持续的问题。所以,亚洲国家还是很期待中国的参与,中国在里面可以发挥重量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协定,实际上符合基于亚洲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发展需要,所以亚洲需要一个带来经济繁荣的多边主义框架,从这个意义上讲,RCEP还是有很强的存活力,当然中国在其中要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现在必须应对的最大的机遇和挑战之一。
Q4
面对全新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国的稳增长压力也非常明显,本周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送出了涵盖6大方面33项措施的稳增长大礼包。后续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否有进一步发力的空间?
孙立坚: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在今天内外复杂的环境当中,中国的比较优势就是今天美国所担心的它失去地缘政治主导权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供应链竞争的优势,所以我们在这个复杂的环境当中,要更多的利用财政等手段,动用国家发展到今天的高储蓄的实力,先打通基建的投资,解决大家对未来预期转弱的堵点和痛点的阻塞问题,然后来带动潜在大市场的循环,这个大市场既包括消费,又包括投资。如果能够带动国内的内循环,形成非常好的多边利益的商业模式的话,那么今天我们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就能够给亚洲带来更多的商机,然后大家共担风险,共创商机,从而促进具有高附加价值的供应链和产业链进一步的形成。
事实上,今天我们看到国家已经尽全力来解决这样一个重大的使命问题,相信后续会有很多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改革开放的制度建设来打破我们今天的堵点和痛点,从而更好发挥民营经济的市场活力和创新活力。那么未来,到底是美国利益至上地缘政治先行的全球化模式,还是中国倡导的多边主义、共同富裕的全球化模式成为世界经济走向繁荣的驱动力,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 | 凤凰卫视“亚洲财经透视”栏目
编辑 | 刘宣
排版 | 刘宣
往期回顾